语言与文化研究

语言研究

  • 汕尾石奎客家话方言岛方言使用个案研究

    邱韵琳;

    汕尾市城区东涌镇石奎村是包围在福佬话之中的客家话方言岛,清朝康熙年间从五华县迁于此地至今已有三百余年。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石奎客家人的语言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态度和词语使用能力后发现,石奎客家人虽然认为其客家话需要传承和保护,但与在自身的行动、代际传承与为代际传承营造条件方面的表现并不完全相符,情感态度与行为态度存在差距。石奎客家话的词语使用能力也受到双方言使用的较大影响。为促进方言保护,提出两条建议:1.促使本村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与当地形成文旅经济发展的长期良性互动;2.提高家庭对方言传承与保护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家庭语言环境。

    2025年06期 v.3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陈寅恪与季羡林学术成果比较研究:基于词频分析的语言学视角

    尹睿娟;

    本研究以陈寅恪与季羡林两位学者的个人学术成果为基础构建语料库,运用Jieba分词和TF-IDF算法进行词频分析,揭示出两位学者学术生涯中研究侧重点的变化轨迹,并对二人的学术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陈寅恪的学术主题,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微观研究逐渐转向对文学与历史交融的深入探讨;而季羡林的研究主题,则从中西文化和中西文学逐步转向了中国文化和思想。实验结果反映了两位学者在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为理解他们的学术轨迹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6期 v.3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体裁分析视域下城市文旅欢迎短信语言特征研究

    杜莎莎;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地文旅局向游客发送欢迎短信的宣传方式逐渐普及。文旅欢迎短信是进一步宣传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Swales的语步分析理论和Hasan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以100条城市文旅欢迎短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裁分析,以期呈现文旅欢迎短信的宏观语步结构及微观语言特征。研究发现,文旅欢迎短信主要有七个语步,其中前三个语步为必选语步,后四个语步为可选语步,各城市文旅局根据当地特色选择恰当的语步。在微观语言使用上,文旅欢迎短信的句子相对较为简短,可读性更强,以便于游客快速浏览短信内容。

    2025年06期 v.3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 英汉博士论文摘要立场标记语对比分析——语步结构视角

    钟珍;

    立场标记语是学术写作中表达作者态度、立场和评价的重要语言工具。作为学术论文的浓缩,摘要不仅概括了论文的核心内容,还承担着准确传达论文立场和观点、展示论文创新性和学术价值、提高论文吸引力等任务,其写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整体质量。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摘要、论文整体或不同章节,较少有研究从语步视角考察立场标记语在摘要中的使用特征,且英汉对比研究相对缺乏。鉴于此,本研究将立场标记语与语步相结合,考察国内外博士论文摘要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旨在为英文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 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考察维吾尔语后置词表达“格”意义的功能

    司马义·阿不都热依木;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后置词的使用范围较广泛,用法较多,能够表达的含义较为抽象,是一种在语言中表达较为复杂的虚词,而后置词有时也可以表达名词“格”的语法意义。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维吾尔语后置词表达“格”语法意义与汉语介词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比较分析,并阐释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及其背后的原因。

    2025年06期 v.3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汉语构式“X怎么了”的引述用法分析

    吴德渊卿;

    本文立足于交际语言学的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X怎么了”构式从引述角度展开探究。“X怎么了”作为一种引述回驳构式,在交际中直接或间接引述上文或前句中的内容。其构式特征表现为变量“X”引述前文,“X”的引语源依据语境可分为言内语境、言伴语境与言外语境三类,其中言内语境居多。在交流性语言中,引述性回驳构式“X怎么了”主要用于表明言者的回驳立场,在具体语境中表达不同的话语功能,具体表现为话语补充、评价功能和回驳回应功能。

    2025年06期 v.3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 社交媒体上美食探店推文的批评性体裁分析——以小红书为例

    李伟健;

    电商和社交媒体高速发展,以好物分享内容为主的推文深受广大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基于Bhatia的批评性体裁分析模型以及武建国的篇际互文性分类框架,以小红书平台上322篇美食探店推文为例,从文本——体裁、专业实践、专业文化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本研究旨在归纳并总结美食探店推文的体裁结构以及同现语步组合类型,探究其篇际互文性特征以及背后的文化因素,为读者对此类文案的理解与相关文案的创作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3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赎罪》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毕晓杰;

    本文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对《赎罪》电影海报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深入剖析了海报中文字、图像、颜色等符号系统的运用,揭示了海报如何宣传电影主题、激发观众兴趣并引导观众解读电影情节与人物关系。研究表明,《赎罪》电影海报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元素,成功传达了电影的复杂情节和深刻主题,增强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和情感体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电影海报设计艺术的理解,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3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 衡水桃城区方言词汇研究

    肖一凡;王长华;

    衡水桃城区方言位于河北省中部,属于冀鲁官话石衡片,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特色方言词汇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因此对方言词汇进行系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衡水桃城区方言,体会地方文化。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搜集法和归纳法对衡水桃城区方言词汇进行研究。首先,从词语的构造方式入手分析研究桃城区方言词汇,衡水桃城区方言词汇可以细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在此基础上依然可以细分继续研究;然后再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主要是与普通话在词形和词义上进行比较;最后再研究衡水桃城区民俗词汇,主要是通过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岁时节日这些方面的文化来研究,以期全面观察衡水桃城区方言词汇。

    2025年06期 v.33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 认知隐喻视角下网络用语“X味”的语义分析

    易倩楠;

    随着网络发展,应运而生的“X味”构式的网络用语频繁地被大众使用,在其广泛地运用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语言学规律。依据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味在“X味”网络用语使用过程中不仅产生了新的语义特征,并且发现“X味”借助隐喻的运作机制,并且属于隐喻中的本体隐喻,其将味源域重要的结构关系映射目标域之中,在实现词性转化的同时促使了新的语义的产生。

    2025年06期 v.3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摆烂”研究

    赵思佳;童蕾;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成为现代社交互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词语在不同的时间、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所表达的含义常有所不同,并且呈现出丰富的语义变化。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流行语的词义更新更是日新月异,时刻反映着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需求。网络词汇的变化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演变,更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和情感表达的渠道。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摆烂”这一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词义发展变化及其流行原因,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现有的网络语言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与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3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教育教学

  • 三全育人视域下外语学科课程思政链的建设路径探索

    肖开益;张琴;李颖;

    外语专业自身属性及教育任务决定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国内外语学科课程思政主要是依据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补充开展,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均缺乏联系,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性强、知识点和思政点的扁平化和碎片化等问题出现。目前学界对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达成共识,但大多研究聚焦于如何挖掘某个教材或某个知识点的思政元素,较少全方位思考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路径。本论文拟以本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链建设的探索尝试为基础,提出以“链”构建思政体系,从“思政育人链”“思政内容链”“思政生态链”三个方面的建设路径,从而形成合力构建的新时代育人共同体,实现学科教育中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025年06期 v.33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国内二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3)

    张静懿;张淑慧;

    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6.3.R1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二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共51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以期探究及展现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热点及作者发文情况。研究发现:研究数量总体呈动态上升趋势,已呈现出一定研究规模;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自我认同、语言认同和国家认同方向;该领域核心作者人数较少,合作网络较为稀疏。国内二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应丰富研究主题,拓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方面深化对来华留学生群体的研究,推动该领域研究朝纵深发展。

    2025年06期 v.33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雅思口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初探

    朱晓慧;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高等教学的所有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雅思口语则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显著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本文将从雅思口语课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雅思口语课程思政教学等方面,尝试适合于雅思口语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以期对于其它类型的相关课程有所帮助。

    2025年06期 v.33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角色重塑与发展路径研究

    庄海玲;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推动教师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向教学设计、学生发展引导及技术整合。智能批改、语音识别与自适应学习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和高效化。基于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探讨了教师角色转型的内在逻辑,剖析了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设计者、从单一讲授者到多元指导者以及从传统教学者到技术整合者的演变机制,并提出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及构建协同创新教育生态的具体路径。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提升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英语教育的需求。

    2025年06期 v.33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 高校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研究

    邵诗琪;张倩;左琳琳;锁菲娅;

    外语教材蕴含的文化要素影响学习者个体的语言社会化过程。高校外语教材文化呈现相关研究偏少且以英语教材为主。本研究选取英、日、法三套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张虹(2022)英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为参考,采用质性分析和量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套教材的文化呈现内容、呈现强度、呈现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教材内容涉及多种地域文化,均以目标语文化为主导;文化形式融入多种多样,以文化产品为主导;英、日教材中文化呈现方式以显性为主,法语教材反之等。研究结论可为多语种教材分析、教材编写与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2025年06期 v.3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葡萄牙语教育:发展现状与合作前瞻

    隋佳佳;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其建设影响着粤港澳三地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拥有“三文多语”的语言环境,其中就包括作为澳门官方语言之一的葡萄牙语。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葡萄牙语高等教育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剖析了当前湾区葡语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中存在的若干可优化之处,并就未来三地间的葡语高等教育合作给出建设性提议。

    2025年06期 v.33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实践

    韩英;

    本论文聚焦于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实践”。阐述了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引入OBE理念的必要性、研究过程及取得的成果。通过明确目标、优化内容、创新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努力,提升了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为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v.3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日语教学策略分析

    田苗;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日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大学日语教学逐渐成为了关键着力点,为数字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对数字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结合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改善策略。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方法,旨在为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6期 v.3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 语言学习的内卷化效应及解决途径探析

    买力叶木古丽·吐逊;

    语言教学和学习方法最为广泛而持久的一个话题,语言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及坚持不懈的巩固所学知识点,从读、听、说、译各环节下功夫,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学习者面临着各类困难和瓶颈期并出现“内卷化效应”。本文在“内卷化效应”新视角下探讨语言学习内卷化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为语言学习者、教学者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2025年06期 v.33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 基于教师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教学环节设计探究——以公开课《小圣施威降大圣》为例

    张丽霞;范剑萍;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课堂观察,运用LICC课堂观察范式,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维度设计观察量表,对金紫薇的公开课《小圣施威降大圣》进行研究。经分析,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方面获得以下启示:坚持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引导性;统筹教学环节,注重体现关联性;落实语文要素,导向学习任务群;贯穿思维训练,奠基终身学习。

    2025年06期 v.33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 智慧教室背景下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李慧慧;

    本研究基于“AI普通话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结合“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设计了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课程聚焦音段层面(声母、韵母)与超音段层面(声调),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整合智能语音评测、实时反馈及个性化训练等功能进行语音教学。教学实验以32名普通话三级(含不入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班(智慧教室)与对照班(传统语音室),经16周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表明,智慧教室能有效支持普通话精准教学,缓解方言负迁移问题。

    2025年06期 v.33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 “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理工类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文化教育路径探索

    孙妍;刘洪利;

    国情文化教育是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如何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特征,构筑国情文化教育新模式是提升中国影响力与国际形象的重要课题。在此时代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应当全面审视自身优势与特色,改革创新留学生国情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初衷,挖掘中国故事在科技领域的最优呈现方式,探索更加具有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国情文化教育路径,向来华留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33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 时政互译文本融入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赵杰;

    时政互译文本是指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闻、评论、演讲等内容进行翻译的文本。在传统大学外语教材中时政文本素材欠缺,导致学生的时政文本翻译学习能力不足。本文着重研究时政互译文本中的文化专题融入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思路、目标、设计和方案等,提出建构“‘三进’模式化教学实践、创新性思政育人模式与多样性思政教学成果”三位一体的多语种协同模式的课程思政教育与外语知识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期提升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时政文本翻译水平,推进大学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的作用。

    2025年06期 v.33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 语言与身份认同:沙特阿拉伯英语教育的历史与转型

    杨茜;罗志豪;

    本文以沙特阿拉伯英语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身份转型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从19世纪中叶英沙关系萌芽到“2030愿景”实施期间的英语教育历程。研究通过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了沙特社会在英语教育推广中身份构建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英语教育在沙特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技术实践,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复杂博弈;“2030愿景”框架下的英语教育体现了沙特政府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策略。

    2025年06期 v.3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陈博;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承载着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关键使命。然而,当前文化教学实践面临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显著失衡、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摆脱这些困境,需构建“三重时空维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立“感知——理解——认同——践行”四阶文化目标,融合“产出导向法”构建教学闭环,建立科学、多元、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建设多模态的数字化资源平台,通过这些方法有效引导学习者从“自塑”向“他塑”转化,从而让世界认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2025年06期 v.33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译后编辑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邓佳雨;

    随着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与普及,译后编辑能力已成为翻译人员的核心素养。本文聚焦批判性思维的阐释、分析、评估、推理、解释和自我调整六大核心技能,探讨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在译后编辑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升学生在译后编辑实践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译文质量,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提升译后编辑教学效果。

    2025年06期 v.33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初中语文篇本联读教学研究

    危俊美;梁小娟;

    篇本联读借助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在“单篇课文”与“整本书”之间搭建起多轮次、多维度的联结阅读路径,其目的在于促使单篇课文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常常陷入单一方法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困境。通过对篇本联读的特点及篇本联读内容的选择进行分析,设计三种篇本联读策略,能丰富阅读教学的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5年06期 v.33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基于大观念的初中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研究

    周慧;田家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新时代中学英语课程描绘了育人蓝图,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涵养其国家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教学至关重要。同时,《新课标》提出,课程实施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并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基于大观念的内容依托式中国文化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碎片化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辨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以英文版《西游记》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视听说和阅读等形式,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语篇内在联系,并提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2025年06期 v.33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 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立陶宛外语教育政策研究

    段雨彤;张京涛;

    作为一个多语多民族国家和欧盟成员国,立陶宛的外语教育政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欧盟成员国共性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出发,研究立陶宛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发现,立陶宛的外语教育呈现出教学对象低龄化、教学语种多样化以及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特点,可对我国外语教学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2025年06期 v.33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 核心素养下新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潘铃;

    在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课改背景下,高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规范性弱化、情境迁移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通过构建“双轨三阶”训练模型(方言转码——网络提纯——术语降维),形成“锚点式”语言净化机制。该模式以“生活化转译”“跨媒介嫁接”为特征,旨在实现教学语言从工具性载体向素养培育介质的转型。

    2025年06期 v.33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支持策略研究

    张爽;李静;

    家庭早期教养问题,不仅影响着幼儿的终身发展,也影响着家庭的和谐稳定。为婴幼儿家长进行早期教养方面的指导,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早期教养观念,掌握必要的早期教养知识,提高家长进行早期教养的能力。对国内外婴幼儿家庭的早期教养有效指导和支持策略进行梳理发现,可以建立学习型家庭、提供早期教养的心理支持和增加针对隔代教养家庭的早期教养指导,来提高主要教养人的早期教养能力。此外,在支持策略的落实方面有必要提升社区早期教养支持的有效性、规范化培养早期教育家庭指导师、支持个性化的“入户指导”服务以及促进家庭早期教养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

    2025年06期 v.33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 《岳阳楼记》中的双声话语解读

    张洁;

    《岳阳楼记》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这篇文章被选入了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文章文笔清丽,意蕴深邃,独具艺术神韵,为后人所称道。在这篇散文里,范仲淹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更是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了丰富的话语。《岳阳楼记》的特点是“双声话语”。其中,显性的文字是劝慰友人藤子京,抚平其心灵创伤的话语;隐性话语则是自勉的话语,表明自己的家国情怀,人生追求以及民本思想。文章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2025年06期 v.33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沉浸式教学在游记类散文中的应用——以《登泰山记》为例

    王梦娇;胡志明;

    沉浸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度投入的认知状态中实现文本品析、意境体悟、情感思辨与哲理升华,通过多维度的审美浸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通过创设具有情境感、真实感、高度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进入“物我两忘、知行合一”的学习状态,从而让学生真正融入语文生活。在《登泰山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沉浸式教学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游记类散文的教学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5年06期 v.33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 《桃花源记》跨学科校本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及策略探究

    周乐妍;

    在一代代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努力下,语文学科持续蓬勃发展,语文教材的设计、编撰与整合在趋于系统规范的同时,也不断推出新的想法理念,焕发新的活力。其中,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大综合”的理念,很好地契合了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和新课程改革下“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及“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的教学观。本文选取《桃花源记》一文,通过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的方法,对其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可行性与设计策略进行探究,希望为语文跨学科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导。

    2025年06期 v.33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高中语文课前预习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思成;

    预习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是高中教材的必然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实际上在日常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却未能取得相对应的效果。研究高中语文课前预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025年06期 v.33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 中国文化在高中外语教育的现状不足及培养策略

    苑龙月;李莹;

    在当今世界,变革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各国间的交流日趋紧密。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构筑与综合国力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已成为高中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中外语课堂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外国文化,轻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和教师缺少重视中国文化现象,这极大阻碍了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为克服这一弊端,本文提出了从确立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素养以及提高教师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三个层面出发的策略,旨在唤起高中师生对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视,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从而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2025年06期 v.33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翻译研究

  • 政治文本人机翻译语言规范化特征的变体计量学研究

    张加刚;唐现文;马甜;

    本研究依托变体计量学,以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重要讲话数据库”为案例,选取该数据库中的谈话、讲话、函电以及文件四类文本,构建官方译文、GPT-4o译文与DeepL译文的可比语料库,并运用轮廓对应分析等方法,对三类译文的语言规范化特征展开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官方译文在政治文本术语、句式结构以及否定形式方面的规范化程度处于最高水平;GPT-4o译文的表现波动极为显著,整体规范化程度最弱;DeepL译文的规范化水平介于官方译文与GPT-4o译文之间,尤其在函电、文件等结构化文本的句式规范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三类译文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官方译文需接受严格审核,GPT-4o译文依赖通用训练数据,而DeepL译文则基于专用系统的特性。本研究为政治文本人机协同翻译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6期 v.33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 论汉诗英译中的意形融通——兼评《唐诗三百首(英文版)》新译

    王雅静;

    本文选取了《唐诗三百首(英文版)》(2021)中的三篇译文,并与其他同篇目译文展开比较分析,从理解与选词、语言组织方式、文化补偿三个方面总结出该译本“意形融通”的翻译思想。基于该思想,本文倡导回到翻译本质,回到语言对比,通过逻辑顺畅、表达精准的语言来确保译文意理明晰、情感饱满,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音韵和节奏上的审美,形成一套可学、可练、可教的汉诗英译指导原则。

    2025年06期 v.33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 翻译中的同义词选择:基于译本比较的视角

    史逸林;安利;

    同义词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选择同义词时,需要考虑到它们在内涵、程度、范围、搭配等方面的微妙差别,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感情色彩、语体特征、形象表达等修辞元素。在某些情况下,同义词可能出现在同一语境中,译者应根据它们的具体功能选择表达方式。汉语和英语在使用句际衔接手段时展现出不同的偏好,汉语倾向于运用词汇重复和省略,英语则更多选择代词照应和同义词替换。

    2025年06期 v.33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 基于语料库的黄梅戏交际词汇英译研究——以《六尺巷》为例

    赵睿芮;崔林艳;

    黄梅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海外传播也日益受到关注,而这与它的英译密不可分。然而,目前针对黄梅戏英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黄梅戏《六尺巷》中交际性词汇的英译作进行剖析,探讨了其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同时,以双语语料为基础,通过对Wmatrix和CUC_Paraconc等语料的分析,发现在交流词汇翻译过程中,存在语气表达不够丰富,文化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功能交际性词汇和交际性交际性词汇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优化黄梅调交际性词汇的英译,以增强其在情感和文化上的表现力。

    2025年06期 v.33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 浅析《红楼梦》中谚语的维译

    陈雯静;热孜完古丽·马合木提;

    谚语一般由大众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所创造,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四大名著作为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其语言简洁传神,其中谚语更是读来朗朗上口。本篇文章以曹雪芹,高鹗撰写的《红楼梦》中的汉语谚语与维译本《红楼梦》中的翻译为语料来源,对相关语料进行分类,探讨《红楼梦》中谚语在不同角度的分类下的相应翻译并且总结、分析其维译方法。

    2025年06期 v.33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基于Praat语音分析的《诗经·关雎》英译本音韵特征研究及翻译策略探析

    于阳;

    本研究基于Praat语音分析技术,对《诗经·关雎》的许渊冲、汪榕培、庞德三个译本的音韵特征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声学参数音长、音高、音强及元音舌位的系统对比,揭示不同译者在押韵、拟声词及联绵词处理上的策略差异。研究发现,许渊冲注重声学参数的精确控制,汪榕培强调音韵与语义的融合,庞德则通过非常规声学设计实现意象派风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动态音韵适配”策略,突破传统形式对等的局限,主张通过声学参数簇匹配和音义联觉,在目标语中重构原诗的音韵美感。该策略依托Praat的量化分析,为古典诗歌英译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新路径,对跨文化诗歌传播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2025年06期 v.33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中国饮食隐喻英译对比探析

    王海妹;

    以汉语饮食隐喻(文化典故、饮食俗语及“吃”概念隐喻)一词多译为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处理策略异同,考察译者身份与文化背景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饮食隐喻英译呈现译语优势化取向,本土译者普遍秉持文化本位立场,通过显化策略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他者”呈现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积极探索和正向传播,丰富中国沟通世界渠道;(2)翻译策略呈现类型化特征,文化典故翻译多采用直译加注法或异化手段保留喻义;外宣文采用意译手段,侧重传递核心观点;常规隐喻英译呈现开放性特征,“吃”概念隐喻英译与吃无关;(3)译者翻译策略选择除了受文本类型影响,也身受译者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制约;本土译者与“他者”译者的策略选择也折射出中西文化对话的动态平衡。本研究为提升译者跨文化修养和双语写作水平也有参考价值。

    2025年06期 v.33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广西瑶医药文化术语英译研究

    陈英丽;吴文亮;

    广西瑶医药学是广西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体系,并创造了独具自身特色的瑶医药理论和概念。瑶医药学为瑶族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瑶医药文化英译对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文探讨了瑶医药术语的特点及翻译难点,并旨在探究知识翻译学视角下广西瑶医药文化术语英译过程中可采用的原则与方法,以期提高瑶医药文化术语翻译的质量,促进瑶医药与其他国际医药医学之间的互译互通、互鉴互补,推动瑶医药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2025年06期 v.33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7K]
  • 功能对等理论下美版《甄嬛传》的诗词字幕翻译研究综述

    曹璟涵;马亦文;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影视作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文化传播作用越来越大,其字幕翻译尤其是能传播中华文化的部分的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高。2011年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一经播出便掀起收视狂潮,并于2015年通过翻译、剪辑以及重新制作,推出了美版《甄嬛传》,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旨在对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中的诗词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诗词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未来字幕翻译中的诗词翻译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6期 v.33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浅谈文学翻译的核心要点——以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哈译本为例

    阿尔曼·哈孜;

    文学乃是运用文字精妙表达的一种语言艺术,其魅力在于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而艺术这一范畴,则广泛涵盖了所有凭借语言、表演、造型等诸多形式,生动形象地映射客观世界并抒发主观情感的文化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对比研究,以小说《林海雪原》的汉译哈为例,具体阐释该作品在翻译成哈萨克语的过程中,是如何巧妙地维持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保留原文修辞的生动效果、传承原文浓郁的民族特色、再现原文鲜明的时代印记以及保持作者鲜明的创作倾向等五个核心维度的表达精髓。

    2025年06期 v.33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江苏省5A级景区公示语翻译为例

    刘子馨;

    后疫情时代中国旅游业复苏,江苏省作为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其外文公示语标注已较为普遍,但却存在拼写错误、语法错误、表意不清、中式英语、版本不一等问题。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江苏省八家5A级景区的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探究其翻译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恰当的修改意见及策略,从而提升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准确性、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公示语对外籍游客的提示、引导等作用,提升外籍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蓬勃发展。

    2025年06期 v.33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 字幕翻译中的三维转换:以《中国影像方志》寻乌篇为例

    钟铭梓;陈玢;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面临如语言差异、文化及传播媒介形式的差异性等挑战。探讨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方法(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解决《中国影像方志》第623集江西寻乌篇字幕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难题。在语言层面,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传达其原文信息;在文化层面,采用增译、释义等方法处理文化负载词、文言文,确保读者能理解源文本的文化内涵;在交际维层面,考虑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观看体验,采用意译准确地传达原文本所富含的情感信息,达到应有的观看与理解效果。三维转换方法为《中国影像方志》字幕翻译提供有效的翻译实践指导,促进观众对寻乌历史、人文及风俗习惯的理解,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2025年06期 v.33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从特色表述日译看重要文献及著作翻译目的历时演变

    都帅;修茸岑;

    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及著作对外翻译的历时研究是新中国翻译实践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邓小平文选》(1975–198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日译本中的特色表述为研究对象,分析重要文献及著作翻译目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毛选》日译本突出忠实性原则,注重原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再现;《邓选》日译本侧重连贯性原则,着力实现内容表达的自然流畅;《治国理政》日译本强调目的性原则,注重实现对外传播功能与交际效果。

    2025年06期 v.33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文学研究

  • 论路魆小说集《吉普赛郊游》中的新南方书写与人性建构

    王青璐;

    90后青年作家路魆的小说集《吉普赛郊游》是一部新南方书写之作。小说集中,温热潮湿的南方环境成为承载各种欲望的媒介,由此建构出诡谲奇异的南方世界。路魆在作品中肯定了南方人在南方特殊环境中生成的责任意识与探索精神,通过深夜与浓雾建构非自然空间,沟通人与非人世界,帮助主体完成责任意识的回归,肯定主动承担责任的个体,也承认了责任的复杂性与主体面临的多重考验。小说集还在海洋书写中呈现了南方的海洋探索意识,歌颂了不畏惊险敢于征服海洋、探索海洋的沿海居民。

    2025年06期 v.33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 当代美国戏剧思政教育三维进路探析

    孔瑞;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高校英语文学类课程思政教育应尊重世界多元文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当代美国戏剧文学思政教育应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构建人类自然、国家社会、个体人生三大主题板块,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然生态、中西文化、道德素养等思政教育专题,实施从价值引领,到文化认同,再到实践转化的三阶教育路径。

    2025年06期 v.33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传奇叙事研究——以《林海雪原》为例

    王文睿;乔佳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重读“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不免为作者虔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所打动,通过对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等八部红色经典作品的研读,其中的“英雄性”和“传奇性”格外突出。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该小说的人物塑造、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细致解读。详细分析人物塑造的类型化和叙事方式的传奇化。其文本塑造受社会文化心理和传统文学心理影响,通过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章回体结构、符号化的人物塑造、融入新内涵的“侠义”精神以及乐观主义的表达,呈现出独特的传奇性。不仅构建起独特的文学景观,还在传播革命思想、塑造社会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06期 v.33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 理念先行:英诗抽象概念词谫论

    曾静;

    抽象概念词在英语诗歌中被广泛使用,这一现象较汉诗远为普遍。相较之下,英语诗歌在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就有将抽象概念词首字母大写并赋予概念拟人特征的修辞手法,而汉语古典诗歌则无此做法,直到中国近代时期文学创作受西学影响,汉语诗歌创作者模仿西方诗歌进行创作,汉语诗歌中才有了抽象概念词的大量使用。本文选取文艺复兴以降在抽象概念词的使用上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比较西方诗歌利用抽象概念词直抒胸臆的做法和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理念”隐而不宣的做法,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诗学传统,最后介绍20世纪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对英诗大量使用抽象表述现象的批判以及抽象概念词在现代英语诗歌中的式微。

    2025年06期 v.33 236-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混沌理论视域下《云图》的“文明整体观”解读

    王昊威;

    混沌理论认为,复杂系统的整体行为模式通过自组织、迭代、分形结构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等机制展现出来。这与《云图》所描述的整体性文明图景相符。米切尔通过刻画六个跨越时空的故事,描绘出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历史进程之间的深刻联系。文章从混沌理论出发,解读《云图》所表现出的“文明整体观”的内涵及其深刻意义。

    2025年06期 v.33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文化研究

  • 态度系统下海外影评研究——以《流浪地球2》为例

    郝薇薇;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国外的上映引起了议论的狂潮。本文基于James Martin提出态度系统,对美国知名影评网站IMDb中关于此电影的影评的态度资源进行研究,考察国内影视作品在海外的接受情况。研究发现:1)态度资源分布中鉴赏资源占比最多,其次是情感资源,最后是判断资源。2)态度资源正面评价大于负面评价。3)负面评价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电影本身的表层制作和电影内核的价值传播。作者认为电影制作人可以借鉴美国影评者提出的相关技术层面上的建议,但也应当坚守本国的文化价值观。

    2025年06期 v.33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 浅析浯溪石刻与南宋士人的家国情怀

    曹颖;

    永州祁阳浯溪碑林自唐始,无数文人官宦曾在此留下碑刻诗文,形成了独特的浯溪碑林文化。而南宋时,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和理学的兴盛,元结藏于石壁间的家国情怀,更是引出了南宋士人的共鸣。浯溪石崖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和畅言“中兴”的公共空间,他们将复杂的情感凝聚于“中兴”二字上,既赞颂唐朝“中兴”,也渴望着宋朝“中兴”的实现,言辞间尽显浓厚的爱国情感。

    2025年06期 v.33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论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与社会经济变革的互动

    朱思颖;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在茶叶生产规模之扩大、饮茶方式的创新、茶学著作和茶事诗词的大量诞生以及在国外的广泛传播上。宋代茶文化得以兴盛,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变革脱不开干系。宋代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对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及兴盛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变革,而茶文化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着宋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互动逻辑。

    2025年06期 v.33 25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浅析清末吉林通商局的设置

    杨艺;高承龙;崔哲浩;

    延边地区在清朝时期是封禁地区,自18世纪中叶开始,大批朝鲜贫民越江私垦并在延边地区定居。19世纪中叶,随着沙俄势力逐渐南下,俄国与朝鲜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为阻遏沙俄势力、怀柔朝鲜,1885年清廷在延边地区开市与朝鲜互通贸易,并设立吉林通商局以督办与朝鲜的贸易往来。吉林通商局地处朝鲜垦民聚居区,兼办朝鲜垦民越垦事务,在协助维护朝鲜北部一带的治安、安置朝鲜垦民、解决朝鲜垦民与华民之间的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06期 v.33 258-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传统新闻与新媒体新闻语体比较研究

    蔡熙琳;

    媒介对于新闻语言的语体使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媒体会使新闻语言语体形成不同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发布的载体在不断变化,新媒体新闻和传统新闻的语体差异随之产生。文章通过比较传统新闻和新媒体新闻在韵律、词汇、词法、句法方面的区别,结合语言形式和语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析出二者在语体上的差异表现为正式度的高低不同,并为新闻撰写提供建议。

    2025年06期 v.33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 从曾布看熙丰变法中新法集团游离者的形成

    刘慧玲;

    从进入新法集团、成为新法集团主要成员,到远离新法集团、成为新法集团游离者,曾布的政治角色在短短几年内发生较大转变。考察曾布由新法集团主要成员转为新法集团游离者的过程,始终可见新法集团首脑的外部作用和曾布以仕进为政治追求的自主选择,故曾布成为新法集团游离者,实可谓“无奈并不无辜”。而“无奈并不无辜”的新法集团游离者的出现,既暴露出新法的败相,亦反映出北宋中后期政治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

    2025年06期 v.33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 战火中的诗魂:晋察冀战士陈辉诗歌的精神内涵研究

    李景晶;

    陈辉作为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战士诗人,其诗歌创作表现出革命理想与艺术价值的深刻融合。他的诗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诗性语言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他将个体的牺牲与集体胜利相联系,赋予战斗精神以崇高美学意义,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此外,陈辉的诗歌还饱含对人民的悲悯情怀,甚至对敌方士兵也表现出超越民族仇恨的人道主义关怀,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结合陈辉的诗歌作品,从革命乐观主义、战斗精神及人道主义关怀三个维度,探讨他诗歌中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明确其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更为理解战时文学的多重功能及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6期 v.33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 齐鲁文化传承中的语言表征与话语实践研究——以“好客山东”为例

    董超;吴晓方;

    本研究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好客山东”品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解析。借助读秀学术搜索平台,系统梳理了2007年品牌创立以来的相关媒体报道数据,共收集到20余家中文学术报刊刊载的3165篇文献。研究发现,成功文化品牌的构建需要满足三个关键要素:首先必须扎根文化传统,精准把握齐鲁文化中“兼容并蓄”与“重德尚礼”的双重特质;其次要推动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重点体现在将“尚贤重功”思想转化为服务创新实践,使“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商业伦理;最后要创新整合文化符号,打造具有“齐风鲁韵”特色的品牌识别系统。“好客山东”的成功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发展的桎梏,而是创新的宝贵资源。该品牌通过融合齐文化的开拓精神与鲁文化的道德追求,以当代话语体系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这一案例深刻启示我们,文化自信建立在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之上,文明互鉴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

    2025年06期 v.33 275-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崔馨云;

    在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战略引领下,黑龙江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走出去”已成为推动区域对外开放与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黑龙江省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其文旅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制约其走出去的核心瓶颈,力图为黑龙江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旅“出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研究结论指出,应通过制度创新、内容整合、传播优化与人才保障多维协同,逐步构建多元共建、体系驱动、融合推进的国际文旅发展模式,为东北全面振兴和中国边疆文化国际传播探索可行路径与典型范式。

    2025年06期 v.33 27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冀东地区饮食文化认同与融合的关系研究

    路天齐;罗进钊;

    冀东地区饮食文化在长期的族群接触中产生了融合,展现了地域饮食文化新特色。多元的饮食文化很大程度上蕴含着地域特色、民族习惯。本文以冀东地区为例,通过文旅政策探析该地区饮食文化融合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总结冀东地区饮食文化融合在促进民族认同中发挥的作用,并探讨加强民族餐饮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冀东地区民族餐饮业应注意挖掘和传承当地民族餐饮文化,鼓励创新与改良,加强推广与宣传,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

    2025年06期 v.33 284-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中英文化语境下动物词“牛(Bull)”“马(Horse)”的文化意义比较

    朴慧妍;

    本文旨在探讨“牛”与“马”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对这两种动物词的独特理解和运用。研究发现,“牛”在东方文化中象征勤劳、坚韧和力量,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与笨拙、固执等特质相联系;“马”在东方文化中代表速度、力量和勇气,与英雄形象密不可分,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被赋予自由、冒险和浪漫的色彩。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对动物词文化内涵的深远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准确理解和高效沟通,同时也能为留学生学习中文、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一定的助力。

    2025年06期 v.33 28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前言

    <正>胡文仲先生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有心人,经常思考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做一个既能教学又能研究的全面人才。《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宗旨就是激发和提升教师与研究者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从而为我国语言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文化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做出贡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推动我们出版语言教育教学、文化与翻译研究论文的原因。本期收录了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和研究者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语言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等领域,体现出了广大教师和研究者们对语言、语言教育教学、文化、文学、翻译等理论和实践的认真思考和探索,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水准、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

    2025年06期 v.3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

    <正>《语言与文化研究》2007年创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与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全文收录,纸质版由本刊编委会、北京爱利特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国内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全国征录优秀稿件,一年出版6期,本刊发表的文章是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依据,是广大研究生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的依据。多年来一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知网评为高影响力学术刊物,深受学界的青睐。欢迎广大教师、研究者和研究生朋友不间断投稿。

    2025年06期 v.33 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下载本期数据